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青年有担当 山西文艺绽放新时代

2022-09-23 发表|来源:山西青年报|作者:王丽娟 樊学文
话剧《右玉》剧照。
京剧《文明太后》剧照。

9月初秋,太原。每日清晨,晨练的大爷大妈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首京剧戏歌《表里山河》正在播放,大爷大妈矫健步伐的身后,跟着哼唱的人们。

自2020年,《表里山河》面世以来,先后有民歌、合唱、京东大鼓、京剧戏歌、晋剧戏歌等多个版本,三年时间,已传遍了省内的大街小巷,省外群众甚至在全民K歌上创造了学唱热潮。《表里山河》先后被评为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中国音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首’全国优秀新创歌曲”,这个作品是近年来山西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一台台紧扣时代脉搏的舞台艺术精品、一首首动人心弦的原创优秀歌曲、一场场歌颂新时代的文艺演出在三晋大地绽放精神力量。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屡获全国性大奖、入选国家级项目。

这些优秀作品所阐释的,是山西文艺工作者牢记领袖殷殷嘱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强文化晋军,促进文艺创作,繁荣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兴省之路。

艺术创作 高潮迭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曲《人说山西好风光》风靡大江南北,八九十年代的黄河三步曲也让全中国熟知了山西。如今又一甲子,《表里山河》成为新的咏唱热潮。

《表里山河》匠心独运地将山西“黄河之魂,大美太行,长城博览”三大旅游品牌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从陶寺遗址到三晋人物,从传统文化到旅游圣地,从民间小吃到建筑奇迹,仅300余字的歌词穿越五千年,全景解读了山西的人文历史、传统文化、旅游胜景和地方风物。

“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可以说,《表里山河》展示了美好形象,增强了文化自信,凝聚了三晋力量,是一部精辟描绘了山西外拥黄河、内揽太行的形胜作品。”词作者李伦说。

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的观看京剧戏歌《表里山河》。

作品传唱三年,通过歌曲与画面的精巧设计,让这首歌曲插上了起飞的翅膀,对宣传我省的大好河山、推动我省文旅板块融合有标杆性、创新性贡献。作品以小切口做起了大文章,以小投入得到了大回报,是符合人民需求、时代需求的佳品力作。从形式上,作品抓住了人民喜欢的戏曲形式,又赋予新时代歌曲元素,再由老艺术家传唱,成为群众口口传唱的戏歌作品。

2020年以来,我省优秀作品不断,艺术创作高潮迭起。舞蹈诗剧《天下大同》、话剧《右玉》、舞剧《刘胡兰》3部作品入选中宣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晋剧《傅山进京》、京剧《文明太后》、音乐《表里山河》等6部作品入选文旅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一批批文艺工作者潜心编创、精雕细琢,推动全省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涌现出一件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再度谱写了文化晋军的辉煌乐章。

人民情怀 始终如一

70多年前,右玉人打破风沙的壁垒,凭着一股子韧劲儿,把荒漠变成了塞上绿洲。几十年来,右玉精神代代相传、薪火不息。目前,右玉人种下了1.3亿棵树,如果按1米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一代代右玉人,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谱写了山西人民改天换地勇于奋斗的史上最壮丽诗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2021年,原创话剧《右玉》首演。这是山西近年来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反映右玉精神的作品。同年,这部作品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2022年,又应邀进京参加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新时代的山西文艺工作者以右玉为题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聚焦现实,潜心创作深耕不辍,把人民的故事满怀敬畏地搬上了舞台。

艺术来源于生活,施惠于人民。从2020年1月开始,三晋文化惠民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免费送戏下乡13730场。艺术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所有的精品都会送戏下乡、进校园,让广大文艺工作者真正地走到人民中去,让文艺之光照亮基层每一个角落。”山西省京剧院院长张智说。

文艺创作 时代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在话剧《右玉》里,唐汉元的扮演者闫志晓和春花的扮演者常静年轻的眼眸中,闪耀着的是自信与自豪,这是艺术带给他们的精神滋养。在剧目的创排过程中,他们走进群众中,求教群众,通过自己倾尽身心地演绎,立志用艺术展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为了练习好当地的方言,出生于晋南地区的剧组女一号常静常常请教当地的大妈,让她们帮着念台词。为了演出,她与搭档加班加点排练,两天三夜,只为台上的5分钟。

副导演安禾在排练期间,孩子出生了都顾不上看一眼,让妻子与孩子住进了月子中心。看着台上被村民呵护的小树苗,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但戏大于天的责任和本分,让他义无反顾且心甘情愿地坚守在自己的执导岗位上。

当作品完成最后一次联排,搬上舞台的那一刻,大家不由自主地哭成一片。在他们的心中,剧目就是自己的孩子,在一遍遍地打磨之后,终于诞生。一次次的走心排练,一次次的剧情沉浸,他们也被那一场场抗击风沙的精神所感动,就像剧中的台词一样,“种了死,死了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虽然描绘的是树,却正是右玉精神的真实体现,体现的是一代代右玉人对自己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由衷热爱。

是这里的人民、这里的故事,感动了表演者。年轻的演员在一次次的表演中,一次次地感受着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内涵。他们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这是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这是人民需求的精神养料。剧目首演后,七八个年轻演员陆续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靠拢,是他们自发的愿望,也是对自己设置的更高人生目标。

精品剧目培育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

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山西文艺创作工程的重中之重。山西省京剧院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在不断地推出 《紫袍记》、《陈廷敬》、《长乐未央》、《文明太后》等一系列精品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掘培养年轻演员。

2020年,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京剧被组建成专门的院系,这是建国以来首次,标志着京剧有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也意味着对培育戏剧人才有了更专业、更系统性的培养体系。与省京剧院有着同样观念的太原市实验晋剧院也在培养青年人才上倾力以赴,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不断地通过精品剧目锻炼年轻演员。《傅山进京》就是该院青年剧团推出的代表作品。

“我原来只是一个群舞演员,但是经过主演《刘胡兰》,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认识,也让我在工作中有所担当。”舞剧《刘胡兰》的主演武文杰说。作为00后的她,虽然从业多年,却是第一次出演主角,一次次融入式演出,随着剧中人物的成长,她也完成了自己思想和业务的成长。

“要对青年演员多培育,让他们通过剧目的建设,提升自己。”张智说。精品剧目为青年演员提供了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也为山西艺术人才梯队建设预备了难得的优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