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科技赋能戏剧 “双演”融合发展

2022-11-03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彭澳丽
第七届中国原创戏剧邀请展线上演出作品《浪潮》剧照。尹雪峰 摄

日前,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在北京落幕。本届邀请展由专家组委会从近百部参评剧目中遴选出优秀剧目,以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相结合的形式与观众见面,收获良好反响。

科技赋能戏剧的未来在何方?邀请展期间,“科技赋能戏剧——线下展演与线上展播的相互促进与融合暨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办,10余位各领域专家对科技赋能戏剧、戏剧的创作演出及未来发展等进行了探讨。

科技赋能拓展戏剧边界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疫情的持续影响对演艺行业造成巨大冲击,舞台艺术工作者不断面临新挑战。“在困难面前,戏剧工作者用辩证思维谋求发展,推动艺术作品生产创作、生产传播,探索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形成了新的观演模式,让剧场艺术突破传统媒介限制。”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线上、线下结合对戏剧起到了良好的传播作用,“戏剧搭乘融媒体时代的快车,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移动客户端实现戏剧信息、戏剧教育、排练场景、观演互动等的多渠道发送、跨区域的艺术传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培根铸魂、鼓舞斗志、振奋民心的现实作用。”

宋宝珍认为,科技赋能戏剧,一方面是为戏剧演出赋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情景化的戏剧表演拍摄画面通过8路“5G+4K”超高清视频实时传输至导控台,进行镜头实时剪辑、实时调色等处理,在现场主屏幕上同步出细腻的电影质感画面。这种全新的“即时摄影、瞬时导播、实时投屏”的摄制解决方案,极大地拓展了5G技术在传统文艺演出和舞台艺术方面的应用空间。

另一方面,科技为戏剧传播赋能。“一是组织线上生产,将与戏剧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在新的融媒体渠道上共享;二是组织保留剧目和新创剧目的线上反复观演,与受众形成积极的交流互动,并且展开广泛的、不拘泥于形式的戏剧批评。”此外,宋宝珍还表示,围绕戏剧演出、戏剧现象在线上形成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渗透性的互动联动,以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科技赋能戏剧传播所发挥的作用。

谈到原创话剧线上、线下的促进与融合发展,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产业科科长孙红表示:“‘文化西城’平台拥有30余万粉丝,通过将平台重新打造成一个不仅只有抢票功能的视频平台,让更多的老百姓从平台当中就能获取剧目展演信息,并且能够与剧目进行互动,更好地传播了戏剧文化。”

戏剧的剧场能量无可替代

虽然科技赋能戏剧有利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戏剧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戏剧的剧场能量无可替代。“科技赋能戏剧增加了戏剧的表现动能和创新发展的动力,但无法替代现场观演。”宋宝珍认为,戏剧和观众的交流往往出现在“真人演给真人看”的演出上,尤其在小剧场,演员的一个微表情,或是泪从眼角落下,或是一个回眸,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波动和直观欣赏的美学体验都是线上演播所不具备的。“所以,我觉得科技虽然可以赋能戏剧演出和传播,但我们还是要走进剧场。因为真正的戏剧是要突出人的气息、人的命运、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灵魂、人的精神等。线上、线下‘双演’合璧,缺一不可。”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主任傅维伯十分认同宋宝珍的观点:“其实演员更多的是专注于现场的实践,演员在对人物理解过后,通过声音、形态表达出来,需要观众反馈才能把握准确度,在不断尝试、不断感受观众反馈的过程中,演员的表演越来越准确、纯熟。”

“在科技时代下,挑战与机遇同在,戏剧人只要准确识辨、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能应对戏剧的发展。”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导演杨地表示,实体剧场演出给观众带来的集体审美仪式感是网络虚拟空间无法比拟的,戏剧给观众带来的思考感动、审美愉悦也是任何碎片化、浅表化、产品化的媒介望尘莫及的,“由此我们更加明白,全媒体时代戏剧创作最应坚守的是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关注人们的精神层面,保持剧场演出的文化品格,这是戏剧永恒的魅力。”

戏剧要破圈、要融合、要自强

“在当下,戏剧需要先以各种方式破圈,从而带动剧目的知名度。”央视频内容运营部主任陈旻表示,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一些声称不喜欢高雅艺术的观众往往从未踏进剧场观看,“我们需要通过科技赋能及整体营销,创造一些现象级的口碑,打造IP和爆款,让戏剧破圈,吸引大家走进剧场。”

IP打造的重要性不容小觑。2021年春晚,河南电视台因舞蹈《唐宫夜宴》破圈,之后再凭借《洛神》水下舞,使得整个河南卫视广告收入都有了巨量的增长;在2022年的央视春晚舞台上,几分钟时长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片段惊艳全网,无数观众沉醉在中华文化的唯美画卷中,之后线下演出票房暴增。“通过新媒体线上、线下的整合营销是现在舞台艺术可以选择的一个方向。”陈旻说。

“面对科技,戏剧只能选择融合它,而不是科技融合戏剧。”青年戏剧评论家徐健说,要积极把科技发展融入戏剧的内容与形式中,文学与戏剧最终都要在作品当中捕捉科技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影响和变化,要在整个知识结构、社会结构和想象机制的善变与交融中尝试建构出新的美学表达和审美思考,“这才是戏剧融合的关键。”

徐健认为,目前科技赋能戏剧在线上传播及舞台美术的发展、宣传等方面已产生了实际的、可以预见的效果,但是戏剧行业发展是一个包括项目策划、论证、创作、排练、演出、传播、评价、人才培养等全链条的过程,科技能否在这个链条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或者能在各个环节中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对创作带来的种种影响,也是需要一种前瞻性思考的,要避免科技过度赋能戏剧。“戏剧要自强,通过科技的效能与戏剧全链条的衔接,实现戏剧包括话剧本身整体质量的提升。”徐健说。

“科技赋能戏剧是一种新型戏剧的传播方式和制作方式,也是全媒体时代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它本身就带有创新和探索的特性,要大胆尝试才能取得最好的艺术效果。”宋宝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