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舞”出中华文化的时代精魂

2017-11-25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袁莉

如何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出走向世界的艺术精品?都说要讲中国故事。怎么个讲法?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韵律、艺术形象,才能使静观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大众化。上海歌舞团近来排演的舞剧《朱鹮》做了极为有益的尝试。这部舞剧从细节写实、到意境传神,再到生命领悟、大道探究,层层延展、步步深入,营造了一个多年鲜见、多重内涵的艺术空间。

落在实处的细节打磨,赋予艺术形象鲜活的生动性。怎样设计朱鹮这种珍稀鸟类的标志性动作,使其既惟妙惟肖、又具有艺术美感,需要仔细观察、思考,更需具备抽象提取的艺术加工能力。中外以禽类为主角的舞剧不少见,西方《天鹅湖》里的32圈挥鞭转,东方《雀之灵》里杨丽萍纤细修长的手指演绎的孔雀头冠,都是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典型性动作。《朱鹮》里舞者用手臂环绕头部,手指轻触额头一侧,形成一个专属朱鹮的、既优美又典型的标志性动作;在长期观察朱鹮的动作与品性之后,又设计了涉、栖、翔等多种舞蹈动作。鹮仙的多段独舞轻若飞鸿,鹮仙与樵夫的双人舞千回百转、情谊缱绻,众鹮群舞时而姿态各异、时而整齐划一,将人类形体之美、舞蹈艺术的表情表意功能展示得淋漓尽致。

具有扎实的细节和功底,才有营造意境的可能性。舞剧尤需舞蹈动作、舞美、服装、音乐等多种艺术的同步合力。什么是中国传统审美意境?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结构简单却情绪饱满的画面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方寸之中有深远禅意;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宇宙间渺小人类的怆然悲凉。一片淡然天地之中,微风吹皱一池春水,苍穹浩渺,鸢飞鱼跃,这是传统的中国人心灵与宇宙相呼应的独特境界,也是《朱鹮》致力于渲染的艺术气场。舞美简约到只有一棵遒劲的老树,衣着素朴的群鹮头上那一点朱红,匠心独运却几乎不留痕迹的灯光,都是典型的中国式表达:极简、克制、留白、回味无穷。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里说,“中国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越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朱鹮与人类“缠绵悱恻”的旷世深情,舞台效果的“超越空灵”,也是《朱鹮》主体意境相生相成的两面。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应引人入胜、动人心弦,还要发人深省。人类曾经在飞速发展中破坏了环境,如今,深深认识到恶果的人类终于醒悟,希冀用自身的力量再度善待自然,这是历经千百年众多物种灭绝的血泪换来的进步。从懵懂时代我们的祖先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到人类独霸地球有意无意对自然造成伤害,再到现在人类幡然醒悟后努力以自身之力净化环境、保护生态、爱惜地球,这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和方向。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崛起之中的大国,面对全球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的现状,定当铁肩担道义。深切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能引起观众最大限度的共鸣,发自肺腑地痛惜我们所失去的珍贵资源,从而将保护环境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艺术最临近于哲学,它是达到真理表现真理的另一条道路,它使真理披了一件美丽的外衣。艺术家对于人生对于宇宙因有着最虔诚的‘爱’和‘敬’,从情感体验发现真理与价值,如古代大宗教家、大哲学家一样。”《朱鹮》经由鲜活扎实的艺术形象、意境横生的艺术创造,得以超越国家界限、超越种族的迥异审美,站在了直面人类命运、进行人性拷问的高度,甚而达到某种道义象征及永恒真理:你看到的,是生态环境之虞,是人类命运之思,是对太阳底下一切存在都应该活泼泼、自然生长的生命大和谐的深情向往。

中国传统艺术类型和舞蹈的关系极为密切。高高翘起的碧瓦雕檐,敦煌里的轻盈飞天,我们的行书、草书,都像是一个个曼舞飞扬的小人儿;而由舞蹈动作延伸所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也构成了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充满韵味的空间表现。这是中国艺术的特殊风格,是艺术创造挖不尽的灵感源泉。然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中国方式固然不错,却并不意味着要限定艺术表达的方式。打破古今阻隔,中外壁垒,汲取众长、为我所用,才能形成既从深厚优秀中华传统文明中生发而来、又能满足全球化时代观众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朱鹮》下半场开场时,大幕灰暗,黑影重重,灵性消失,气氛迟滞阴森,音乐陡然峻急,群舞舞姿从上半场的空灵活泼转变为机械滞重,是工业文明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现代性象征。诚然,从艺术氛围来说,上下场略显脱节,在艺术衔接点上还需打磨;但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朱鹮》的尝试超越了藩篱,以当下现代舞蹈语言与中国式意境的相互渗透与参照,成为具有国际性审美维度的优异之作。

一部艺术作品好不好,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朱鹮》作为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项目、一出班底扎实制作精良的剧作,却并没有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在国内外演出近200场,几乎场场爆满,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拥趸者。有观众坦言已成《朱鹮》迷,迷到会四处追随其演出的踪迹,观看每一场的细微进步与不同。如今不少年轻人是浸泡在各个国家、各种门类最优秀的艺术产品中长大的,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与追随,委实不易。艺术永无完美止境,大道仍需上下求索,我们需要更多《朱鹮》,站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传递中国传统之美、叩问人类永恒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