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让精品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由《舞上春》的三次创新与突破说起

2023-02-23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魏娜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业务考核展示《舞上春》  中国歌剧舞剧院供图

将艺术带上更大的舞台,让美抵达更多人的心灵,始终是艺术创作者、艺术传播者不懈的追求。数字时代以来,观众可选择的内容、可接触的渠道大幅增加,信息超载,平台众多,如何让人们仍然选择观看舞台作品,成为艺术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此同时,如何让舞台作品对美的传递如涓涓细流般始终可持续,如何让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作品在大舞台产生大反响,更是新环境下的新挑战。

为此,中国歌剧舞剧院对以《舞上春》为代表的创作项目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探索,实现了三重创新。《舞上春》首开中国古典民族舞蹈基本功与技巧考核从课堂到舞台的创造性变革先河,实现第一重创新;2021年,中国歌剧舞剧院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跨界合作,对《舞上春》进行数字拍摄制作,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付费演播,对舞台艺术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商演模式,实现二次创新;2022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在与华为合作的基础上,增加天桥艺术中心进行三方合作,运用电影化拍摄手法还原舞蹈艺术,于七大平台同步上线中英双语版,为国际传播做出前瞻性尝试,第三次创新突破得以多重、多效实现。

在首次创新中,《舞上春》选择纯粹回归舞蹈艺术本身,不将舞蹈仅视作叙事的载体,而是直接把中国古典民族舞蹈基本功与技巧考核从教室转化至舞台空间中,强调将舞蹈本体进行舞台呈现,实现了与舞剧、舞蹈诗、舞蹈诗剧等经典舞台形式的极大反差,创造了舞蹈艺术舞台呈现的变革。

在二次创新中,《舞上春》选择从线下走上线上这个更大的舞台。对舞台艺术在新媒体的舞台上进行专业的演播,并非只是简单地更换了播出平台,而是从舞台艺术到镜头艺术的转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不仅需要具有齐全、先进的拍摄设备,更需要一支懂舞蹈专业与影像专业的编、导、演团队,多方合作,缺一不可。

在第二次创新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自己的剧场,创作的成本投入和创新实践难度都因此增加,基于这一情况,在项目设计初期,中国歌剧舞剧院便紧抓舞台上的中国古典舞蹈专业实力与展示这个重点环节。在2021年《舞上春》演出期间,主创方运用了4K多视角、360度自由视角等进行现场拍摄,定格和放大舞蹈的华彩瞬间,使得精彩高超的舞蹈技巧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屏幕中,让观众线上观看时可以沉浸式体会不同于剧场观感的精彩体验,实现科技赋能艺术,探索实践了舞蹈艺术数字化的新模式。

在第三次创新中,《舞上春》超越二次创新中对现代数码科技支持下的舞蹈影像的强调,力图实现对舞蹈艺术纯粹本真的极致追求与传达,首先以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的编排设计直击中国古典舞的本质,选择运用朴实但精致的电影化拍摄手法,还原真实的舞蹈艺术,用纯粹的镜头方式,表现舞蹈基本功、技术技巧、风格性舞蹈片段的内涵。同时,舞蹈与音乐、舞美、灯光、视觉的融合一体得以保留与优化,体现了代表国内舞蹈顶级水平的国家队业务考核的真实性、艺术性与技巧性,呈现出一堂传统文化底蕴和当代表达形式相互融合烘托的中国古典舞考核课。

为此,2022年的线上演播,争取了更长的剧场拍摄周期。经与天桥艺术中心协商,场地档期从原来的5天增至9天,最终完成从装台、灯光多媒体合成、彩排走台、演出到结束、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充分拍摄。在此基础上,出品方还邀请到知名英语文学翻译学者等,对《舞上春》进行翻译,吸引潜在的国际观众,对《舞上春》走向世界进行前瞻性的准备,最大程度上保留并向海内外观众传递《舞上春》全方位的中国文化之美。

在第三次创新的过程中,为了在艺术数字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数字艺术的产业化,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宣传发行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拓。在宣传运营方面,中国歌剧舞剧院与天桥艺术中心一起制定了分层宣推计划。自2021年11月2日起,以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14位明星舞者拍摄的宣传片视频、纪录片、广告片、演出幕后花絮等综合性的宣传形式,开启为期15天的宣传预热;各播出平台则分别以客户端首页大图、首页浮窗以及创意海报展示等方式,进行宣传引流。明星舞者与主创还通过参与微博超话与粉丝畅聊、通过在各平台直播间与现场观众进行交流分享解答。

实现不断突破创新的《舞上春》,受到央视等60家媒体的报道,通过“线上演播+数字藏品/文创产品”的销售模式完成了付费吸引,在进行艺术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数字艺术产业化。两年来,《舞上春》历次在天桥艺术中心的演出票房,均创下开票售罄的纪录,现场火爆,每场观众报以多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场内欢呼声经久回荡。与此同时,线上演播版正片在B站、优酷等平台上线当日,浏览量即高达6300万人次、近万人次购票,观众热情不断。这一切都意味着,实现三次创新的《舞上春》,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未来,《舞上春》将继续进行创新探索,在各城市剧院进行付费高清放映,通过“播映+见面会”等形式,让观众实现更多维度、零距离的艺术观赏体验,让精品舞台艺术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