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演唱会/音乐会/晚会 >

交响乐如何回应新时代的召唤?

2021-03-12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怡梦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响乐团原团长、作曲家关峡

“去年8月,我和指挥家邵恩,青年作曲家杨帆、黄凯然共同创作的抗疫主题交响曲《浴火重生》在武汉首演。演出现场震撼人心,台上台下深受感动。这场音乐会也在线上播出,但是我们发现,线上声损严重,无法呈现出一首交响乐作品所具有的空间感、层次感。如果艺术在传播中大打折扣,就不能达到浸润心灵的目的。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响乐团原团长、著名作曲家关峡谈及,在5 G传播时代,交响乐创作演出主体、播出平台应探索为线上观众打造声音上的沉浸式审美体验。

面向全球,沉浸式体验还需完善

“一首交响乐,受技术条件限制和播出平台标准影响,在音乐厅演出和线上播出很可能成为两个作品,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一个被湮没在众多网络音视频产品中,成为过眼云烟。 ”去年以来,关峡一直关注舞台艺术和播出平台的合作以及交响乐的线上演出情况,他表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是促使舞台艺术走向云端的一个契机,但是,线上演出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是一时之计,应做长远打算。

交响乐作品声部众多、音色各异、声场复杂,如果线上播出和网络播主的才艺展示采用同样的录播标准,没有专业的、高质量的导播、录制、收音、混录等环节保障,就会影响艺术表达和审美传递,使观众的在线欣赏沦为简单的围观。在关峡看来,一方面,我们的交响乐创作演出水平已经足以和世界对话;另一方面,一些视觉作品的传播已经具有4 K、 8 K的超高清晰度,并获得AI、 AR、 VR等尖端技术加持,为观众营构了身临其境的审美空间。在作品质量、技术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缺少的是创作演出主体与播出平台共同确立的录播标准,这一标准应符合5 G时代传输特点,并与我国已有的长足发展的录播技术条件相匹配。同时,更缺少的是深入了解一部交响乐作品如何呈现的“懂行人” 。为此,还要特别重视培养导播、摄像、现场录音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关峡认为,这一短板的消除将令交响乐创作演出在两方面受益。一方面,作曲家创作、演奏家演奏时思想情感充沛,线上播出效果却乏善可陈,既阻碍了作品的接受,也打击了创作演出的积极性。目前,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有没有”进入了“好不好、精不精”的阶段,如果能够全方位呈现一部作品的传播质量,创作演出会更加繁荣,观众审美水平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互联网+”相关应用应和时代同步, 5 G时代的画面和声音以数据形式存入云端、记入历史,反映的应该是5 G时代的速度、深度、广度、丰富度、清晰度等,这也是中国交响乐与世界实现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建立一个面向国内外的音视频播出平台,同时确立世界一流的录播标准体系。

立足本土,民族化进程仍在路上

传输的高速、便捷,加上播出质量的提升,将令更多观众欣赏到优质交响乐。随着绝对贫困的彻底解决,脱离精神文化之贫的进程开启,更广泛的人群将成为交响乐的潜在观众,为他们奉献什么样的交响乐,是关峡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交响乐是舶来艺术,回顾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最初作为配乐,与宗教内容紧密相连;文艺复兴时期逐渐脱离宗教而形成独立作品;传入德国后,文学、哲学为其注入理性思维,令其演进为一种内涵深刻、逻辑严谨的艺术;又在法国、俄罗斯等地与本民族情感和作曲家内心体验相结合,形成不同风貌。

交响乐传入中国近百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期, 《黄河大合唱》 《春节序曲》《红旗颂》 《北京喜讯到边寨》 、钢琴协奏曲《黄河》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芭蕾舞剧音乐《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等一批交响乐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以原创、集体创作、改编民族民间音调“一起上”为主要特点,开启了交响乐的本土化、民族化进程。关峡介绍,这一进程目前尚未完成,一代一代的交响乐创作者、演奏者一直在努力。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西方经典交响乐作品涌入国内音乐学院的教育视野并列入剧场演出曲目,交响乐人才的知识、技术储备得以充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作曲家面向观众为人民创作,在生活中寻找题材、完成亲身体验,而后在作品中进行提升再现,成为创作主流。关峡认为,从见闻、体验的表现进入思想、情感的表达,是交响乐本土化、民族化的必经之路。目前,题材的拓宽、内容的丰富仍是着力点,仍需不断采撷民族民间素材,插上交响乐的翅膀,走“交响乐中国化,中国交响乐国际化”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作曲家要敢于触及难以表达的心理与情感范畴。 ”关峡说,“比如,除了一般记述描写性的写景写人写事外,对普通人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对艰难、痛苦等,音乐表达如何实现?如何不停留在表达本身,而在表达中升华为一种力量,是需要作曲家潜心探索研究的。 ”

思想性、哲理性、逻辑性是交响乐艺术的鲜明特色,故而符合交响乐艺术规律的创作,不是对琐碎事件、浅显情绪的简单呈现,而是对重大事件、深刻主题的充分阐述与表达,从本土音调的使用到民族思维的注入,实现从内容到内涵的本土化、民族化,让观众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本民族在新时代中的思想、情感、信仰,是这个重大变革时代下交响乐应当担负的审美功能。“作曲家从体验到思索,在艺术中提出问题,给予艺术上的回答,让观众在生活、生命中的困惑能从艺术中获得情感抒发与启迪,并在精神气质上,向上、向善、向真、向美,是创作者最终的追求。 ”关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