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青年文艺评论新空间
2025-05-15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京雯当前,文字、视频、音频、多媒体共存的文化生态和媒体格局催生了多元文艺评论形态,青年文艺评论者以独特的视角和话语表达参与其中,影响着文艺创作关注时代热点和青年关切,青年群体的文艺需求和审美倾向在文艺评论话语中得以体现。然而,作为“网生代”的青年群体的文艺评论也存在碎片化、浅表化、重情感宣泄轻理性表达等问题,构建青年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青年文艺评论的特征和价值
引导青年文艺评论良性发展,离不开正确认识青年文艺评论的特征和价值。对此,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中心讲师耿弘明感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评论,代际差异客观存在。当代青年生而拥有“网感”和“游戏感”,“弹幕”是他们进行文艺评论最常见的方式,是非常碎片化的,但其写作方式却颇有创意,对之应尊重并引导而非压制。不同代际群体视野能够相互理解融合是理想状态,达到这种状态存在一定的难度,应各方一起努力。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表示,新媒体提供的新空间、新场景和新的文艺评论技术,产生了传统观念中文艺评论和当前评论实践的偏离,来自青年的文艺评论存在着一种普泛化和间离化的趋势,普泛化是指介入的领域特别多,所以专业特征就不太明显;间离化就是按照不同的趣味、年龄、媒介终端、文艺形式的分类,文艺评论的边界也不像以前那样坚实,产生了很多变体。这是新的媒体空间带给文艺评论的新变化,有学者曾经提到网上的点评式评论,有些近似中国传统的评点或者诗话,我们应当找到这些评论中最亮眼的地方,把其潜质真正发挥出来。网络时代不同群体在各自媒介空间中的自我表达,形成多样化的评论生态。“网生代”评论家虽缺乏专业训练,但凭借大量阅读经验和商业支持,推动了新的文艺评论形式的生长,应多为青年文艺评论者提供足够的话语空间。
《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室主编董阳从文艺评论者的综合素养谈起,认为文艺评论是中介,目的在于推动文艺实践和文化建设,青年文艺评论也应起到这样的作用。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化,媒体格局和文化生态不断变化,文艺评论需持续走进文化现场,实践和理论需双向奔赴,通过批评实践,形成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相互检验的良性互动。网络作家江月年年从创作实践出发,提出当下的“网生代”青年距离文艺评论并不遥远。在他看来,网络上的发评者虽然并不认为这些是正规的文艺评论,他们觉得可能只是用了很多所谓的梗文化或者独特的暗号,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见解,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内容缺乏评论属性。而且,以前一件作品出现后,专业评论文章要较长时间才能出现,但是现在可能刚发出去的内容就有很多人发表评论,而且这些评论者之间还会互相反馈,彼此进行评论,从而产生交互性。创作者与评论者也可以迅速获得双向反馈。
建设青年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多位专家、媒体从业者从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角度,对如何建设青年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提出建议。《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张砥从媒体的角度出发,认为青年文艺评论者常以碎片化方式表达,缺乏深度分析和对社会现实的观照。现在网络文艺细分领域又很多元,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青年文艺评论的力量。张砥认为,应首先给青年文艺评论者扩展眼界,给予其足够多的文艺作品赏析的机会,并且组建青年文艺评论队伍,引导他们深度参与文艺现场,扩大青年文艺评论的影响力。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张冲则表示,文艺评论已进入多平台、多媒体、跨媒介时代,除传统的文字形式外,视频等更直观的评论形式为青年文艺评论者提供了新选择。应鼓励非专业但对文艺作品有感想的青年多发声,在专业化与非专业化间搭建对话桥梁,促进双向交流与互补,引导青年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好反映社会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孟登迎表示,青年意味着理想的维度,不可笼统地看待青年,应注意到青年群体的分化现象。要了解青年的生存状态和诉求,互相了解才会更加包容进步,还应注重青年的自我表征,引导他们进行更具理性与创造力的思考,促进青年文艺评论的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兰珺介绍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文艺论坛”的经验。她认为,青年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生长,会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时代发展,并以独属于青年的方式来表达时代。
中国作家网网络文学频道编辑虞婧认为,网络文艺及大众文艺评论中青年声音并不缺失,涵盖传统文章、网络小说评论、视频弹幕等。青年文艺评论关乎传承,青年渴望参与争议性、公共性话题的交流,但需为其提供更多途径,解决青年文艺评论成果的认定和量化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研究员张洪亮表示,当前青年文艺评论多集中在短视频、网络文学等流行文化,虽贴近大众,但存在同质化问题,可供深入评论的元素较少。应关注青年对高雅艺术的兴趣,鼓励支持青年文艺评论家与创作者互动,激发彼此的创作灵感,发挥同温层共振效果。《文艺报》评论部副主任黄尚恩表示,青年介入文艺评论具有天然性,青年是文艺的主要接受者和消费者。在网络文艺、新大众文艺领域,青年学者正成为研究主力,其研究路径更贴近时代文艺现场,为文艺批评提供全新视野。应通过举办研讨会等形式构建共同体和场域,从作品个案中引申出公众性话题,让更多青年介入文艺现场。
文艺评论
-
打造有精神深度的舞剧审美样式
舞剧创作要避免因景观与技术至上而引发的审美偏失,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