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梅花”首次绽放上海的意义和作用

2025-05-08 发表|来源:文汇报|作者:毛时安

五月,一次美丽的邂逅

五月,是上海最美丽的季节,今年申城的五月更是不同寻常。在经历了42载风雨阳光的洗礼后,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今年首次落地上海。玉兰和梅花的美丽邂逅和热烈拥抱,将为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戏剧表演史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戏剧界历来有“人保戏”和“戏保人”的传统。是演员用他们的精彩表演,把我们曾经的喜怒哀乐,曾经的风花雪月,把历史深处的那些沧桑悲欢,把现实生活人们内心世界的“冲突、挣扎和忧伤”,巨细无遗地呈现给观众,用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毕生练就的美妙绝伦的表演,特别是深层积淀、承载着几千年优秀中华文明的传统戏曲,让我们在剧场共情共鸣,让我们迈出剧场在星光下回味沉思,余音绕梁。让我们得到唯有在剧场才能获得的那种独一无二的“美的享受”。

1983年,我国戏剧艺术在经历了十年万马齐喑的萧条沉寂,面对剧目千篇一律单调乏味,演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状,为了彻底扭转、改变这种局面,曾在上海长期从事文艺工作的前辈刘厚生同志和《戏剧报》的同事们一起,以无畏的胆略和前瞻的智慧,设立了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命名的“梅花奖”。这是中国戏剧有史以来第一个表彰、奖励杰出戏剧表演人才,为演员个人专设的戏剧表演艺术大奖。梅花奖创办之初,由国画大师吴作人先生手绘的梅花奖盘中,那株傲雪凌霜,暗香浮动、疏影横斜,格调高贵典雅的梅花,是戏曲表演的最高褒奖的信物。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40多年来,几代中国戏剧人的坚守和开拓,60多个剧种700多名艺术家先后“摘梅”。其中不乏“天下第一团”的珍稀剧种。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0多年来,梅花奖获得者们以严肃的职业精神大都成为各个剧种剧团的领军人物,成为中国戏剧承先启后的中坚,群星璀璨,装点着中国戏剧的天空。他们不仅始终坚守着一方舞台,而且把精湛的艺术送到工厂、农村、校园、兵营、基层,送到老少边穷地区,送到灾区群众中……他们远赴欧美,用好听好看的中国艺术中国故事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人民的美好、善良和友爱。40多年的梅花奖成就了中国戏剧梅花怒放、香雪成海的壮观气象。诚如梅花大奖得主、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所言:梅花奖,不仅是个人的成绩,也是剧种的荣誉。他托起了中国戏剧事业发展的一团烈火!=

梅花奖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尚长荣三度摘梅,成为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第一人。梅花奖几乎覆盖了上海各大剧种各大院团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为上海舞台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尤其是1985年,上海昆剧团梁谷音获奖后,接着1986年上海昆剧团晋京演出,计镇华、蔡正仁、岳美缇、王芝泉、华文漪在第四届梅花奖中盛开五朵梅花,昆大班五同学,以折子戏获奖,轰动京华。从而,成为风雪梅花路上的一段高光时刻和艺术佳话。

40多年来,中国的戏剧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也经历了前行探索必然会有的某些曲折。今天“新大众文艺”大潮涌动,赋予这次梅花奖评选以新的意义和新的追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大众文艺着眼于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创作、传播,人民大众的新的艺术表达和审美需求。具体到评奖,就是尽最大可能,用最大力度反映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艺术理想和艺术需要。“好像初次的舞台/听到第一声喝彩。”今天梅花奖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点,正在重温戏剧和评奖的初心,如回归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的“三并举”原则,正在以“多维突破”的全新创新姿态,针对文化生态中获奖剧目刀枪入库、泛剧种化、大制作泛滥、剧目雷同化同质化等不良倾向,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引下,启动让人民大众参与、共享文艺硕果的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评奖探索,全力追求回归艺术本体,突出写意美学的精神展现……一系列艺术理念,从而让人民大众成为“新大众文艺”的主人,开启梅花奖走向未来的崭新历史征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不断创新求变的海派文化与梅花奖的历史性拥抱,将和刚过四十不惑之年的梅花奖一起开启中国戏剧发展的崭新篇章。

让戏剧回归戏剧、舞台回归舞台,让梅花更纯粹更自由地绽放,梅花的芳香更馥郁更深入人民大众的心脾!2025年5月玉兰和梅花的这次美丽邂逅,将成为当代戏剧发展史上的一次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