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舞台创演不能“唯大制作论”

舞台艺术作品演出时间的长与短,其实是一个辩证的话题。俄罗斯话剧《静静的顿河》八小时演出成就了史诗气象。图为该剧剧照。 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删改提高版让现场观众热...[详细]

舞台灯光:戏剧的另一位视觉导演

民族舞剧《红楼梦》将层层帘幕作为灯光载体,营造大梦一场的大观园氛围。资料图片 中文版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在灯光设计中使用时间码编程技术,提高了巡演中的装台效率。资料图片...

歌剧,原汁原味也能有滋有味

日前,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图为闭幕演出《茶花女》现场。资料图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老师倡导的歌剧洋戏中唱已经探索和实践了多年。事实证明,这条路是成功的,尤其对歌剧的...

中文译唱让歌剧走近中国观众

近日,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教授在《光明日报》刊发《中文译唱让外国歌剧听得懂》一文,重申洋戏中唱的重要性。笔者对此深有感触: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有了以郑小瑛为代表的艺术家...

一台戏拢住村庄的人气

戏在民间,让历史有一种动感。 大幕二幕层层拉开,好端端的历史开合在人间舞台上。乡间的风花雪月都是在台上和台下的。台上的行事带风,一言一行一招一式,程式化。 上场舞刀弄枪;张...

新媒介激活文艺评论新生态

在手机与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的兴起,正在改变着文艺活动的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创作者、受众与评论者之间的互动不再受限于时空,甚至彼此的身份边界也逐...

文艺评论“触网” 独立品格不可“掉线”

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加速向线上延伸,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创新实践为例,依托新媒体矩阵,文艺评论成功突破传统传播边界,实现了传播效能的飞跃式提升,...

创新要因“艺”制宜

在戏曲舞台上,什么样的创新是合理的、出众的、人们所需要的?这是戏曲人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浙江中月婺剧团《虹桥赠珠》演出现场。资料图 日前,一段赛博戏曲的演出片段在短视频平...

如何破解舞美“大制作”困局

没有独特情思、整体形态及深刻内涵的作品,则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舞台剧也是一样,若无艺术,技术等于零。所有手艺的价值,只为守艺而存在。舞美及整部作品上的任何添加,不...

新大众文艺崛起:人民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

人民的劳动不仅指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 人民不仅是物质生活、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生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

机械狗翻跟斗,是戏曲的危机还是新生?

身着戏服、模仿穆桂英形象的戏曲机器人。资料图 最近,几段婺剧演出视频火了。台上演的都是传统戏《虹桥赠珠》,只见哪吒和二郎神带上一只机械狗作哮天犬,穿着戏服倒立空翻的样子,...

新观众不断入场,观演礼仪普及跟上了吗

自觉遵守观演礼仪理应是一种共识。然而,近年来,一方面是随着艺术的普及,新观众不断入场,但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些基本常识了然于胸,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因忽视观演礼仪...

新传播情境下的话剧应有危机感和超越意识

作为话剧艺术的创作者,在新的传播情境之下,应该有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和超越意识,进行具有引领性、标志性、探索性的自觉和不懈追求。 让年轻人才以可贵的创新性思维、非比寻常的...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5076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