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村戏进城”靠啥火起来

2024-03-14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焦振文

当下,继“村BA”“村晚”之后,“村戏进城”现象也日益出圈,备受关注。原因何在?乡村戏曲的火种被诸多利好政策激活使然。

戏曲是根植于乡土民间的大众艺术,最早成熟的中国戏曲,也即中国戏曲史的第一座高峰——南戏,便源自“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的村坊小曲;各大剧种的早期艺人有不少来自乡村,即便今天,许多专业院团选拔的优秀人才也多出自乡村;评剧、越剧、黄梅戏、老调、五音戏等许多剧种无不是通过“村戏进城”火起来的。因此,在广袤的乡村留存了各个剧种的原始火种,民间高手——乡村戏曲表演者各怀绝艺,代不乏人。尤其是在一些剧种的诞生地,更是保存着该剧种唱腔的原始味道。比如,河北雄安新区,这里曾是保定老调的发祥地,今天,在老调宗师周福才的老家尚有一大批会唱原汁原味老调梆子的民间艺人,在他们身上可以寻找到老调昔日的影子,一些濒危的老调剧目只有这些民间艺人还在艰难地传承着。

也就是说,戏曲的传承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有文人参与的偏于雅致的大戏剧种,主要在城市流布,多靠大型专业剧院团传承;另一条则是始终扎根于乡土的偏于质朴化、通俗化、生活化的原生态小戏,主要靠戏迷自发组织的业余传承。相比较而言,民间的、业余的传承更具韧性,受众群体更广泛。留存于乡村的戏曲,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只待一声春雷、一股春风,便可焕发生机、草木芬芳。

近年来,非遗保护深入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对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系列扶植、复兴戏曲艺术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传统戏曲,尤其是农村戏曲的传承生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广泛开展、大量的高校学生和专家学者深入乡村开展的戏曲田野调研、电视媒体戏迷票友选拔大赛的举办以及抖音快手等网络短视频平台直播的火爆……这一切无疑激活了沉寂已久的乡村戏曲火种,让乡村表演者、乡村演出组织看到了艺术的春天,他们的激情被点燃了。

村戏进城的火爆更离不开其本身的魅力,这是内因。“村戏”有着不同于城市专业院团的独特魅力。历史地看,当年“土得掉渣”的评剧、老调、丝弦、越剧、黄梅调之所以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进城,征服唐山、天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的观众,无不缘于其鲜明的乡土艺术特质——质朴、自然、清新、戏谑与火爆的民间性,是适合大众口味的,也自然能赢得多数观众的青睐。因此,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特质的村戏,尤其是农民表演者能够给市民带来不一样的审美娱乐方式,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观演关系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村戏进城的出圈可喜可贺。一方面,村戏进城是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取得实绩的生动表现,反映了新时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高度的自给自足,另一方面,村戏进城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在乡村薪火相传的隐形线索的日益凸显、日益得到重视。

对于村戏进城,笔者也想提醒一点,那就是坚守自身艺术特质,不可破坏独属于乡土戏曲艺术可贵的自然之美、朴素之美,不要在进城之后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