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艺术质量是跨界融合的定盘星

2025-05-2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刘宇坤

我们需要在技术应用中平衡创新与传承,在艺术符号与表征体系的重构中坚守美学规律,使艺术的跨界融合超越简单的“形式组合”与“技术狂热”,创作出能与观众产生情感链接、带给人们更好体验的精品之作。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下,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创新工具。无论是跨媒介的技术赋能,还是跨门类的形式创新,我们都应当意识到,艺术质量是跨界融合的定盘星。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海报

跨界融合的本质,是不同艺术门类符号体系的重构与转译。对于艺术的跨界实践来说,对不同艺术门类间艺术符号与表征体系的把控,决定着艺术作品呈现的品质。比如,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巧妙地处理了戏曲程式与电影语言之间的关系,既保留了戏曲的程式动作,又在光影、妆造、视效的处理上弱化了戏曲艺术的“舞台感”。这种符号转译既保留了戏曲的虚拟性和写意性,又赋予其电影化的视听语言表达和叙事节奏。舞剧《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通过舞蹈语言诠释青绿山水的意境,让舞蹈空间与影像空间在舞台上交织,舞蹈成为运动的绘画,绘画成为“凝固”的舞蹈,舞蹈动作之“势”与青绿山水之“境”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些跨界融合自然也就获得了观众与市场的认可。

如何平衡好跨界融合过程中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关乎艺术质量的重要命题。技术一方面构成了艺术融合与创新的媒介,另一方面,技术又不只是媒介,也可以是艺术作品的结构性构成。比如,我国首部XR(扩展现实)数字戏剧《麦克白》对艺术与科技的跨界逻辑进行了先锋性的探索,作品通过扩展现实技术消解传统舞台的物理边界,演员的实体表演与虚拟场景实时互动。

数字戏剧《麦克白》

各类文旅场景下的沉浸式展览与数字艺术亦是如此。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当下我国数字艺术实践的重要主题。人们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书法、绘画、民间文艺等传统艺术形式转化为数字艺术作品,使其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以3D建模还原辛追夫人生活场景,动态呈现帛书天文图与漆器纹样。然而,展览并未止步于数字技术制造的视觉奇观与沉浸式体验,而是将文物背后的礼制、哲学与科技智慧融入叙事,使这些古老艺术作品背后的汉代文化在数字光影中苏醒并被重新感知与阐释。

如今,艺术的跨界融合构成了艺术发展的新常态。我们需要在技术应用中平衡创新与传承,在艺术符号与表征体系的重构中坚守美学规律,使艺术的跨界融合超越简单的“形式组合”与“技术狂热”,创作出能与观众产生情感链接、带给人们更好体验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