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艺术片《傅山进京》闪耀电影荧屏

2013-08-14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郭时隙


 


     近日,在北京中国文艺家之家看完晋剧艺术片《傅山进京》后,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激动地说:“感谢这么好的演员、这么好的剧种,呈现这么好的故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相关专家称赞“电影精彩、演员表演精湛、电影制作精良”,是现代先进的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今年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30周年,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策划出品并拍摄的首批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入选影片日前在京首映。首批入选影片包括龙江剧艺术片《木兰从军》,晋剧艺术片《傅山进京》,京剧艺术片《野猪林》、《兰梅记》,秦腔艺术片《大树西迁》,梨园戏艺术片《董生与李氏》、《节妇吟》7部。

     数字电影记录“梅花”

     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是一项以数字电影的形式记录、传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及其代表剧目,弘扬传播中国戏曲艺术的全新工程。自2011年开展以来,已拍摄完成晋剧《傅山进京》、龙江剧《木兰从军》等7部影片。这些影片中既有体现当代戏曲艺术浓郁民族性和鲜明时代性的现代戏优秀作品,也有近年来在我国戏剧舞台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编历史剧目,以及戏曲传统剧目。其主演白淑贤、王平、曾静萍、谢涛、李梅均为“二度梅”,于兰、王艳为“一度梅”。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曾这样形容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为舞台艺术插上翅膀,让梅花风采传承永恒。”

     中国戏剧梅花奖30年来共评出了600多位梅花奖演员。这些梅花奖演员年龄跨度很大,早期获奖者如尚长荣、刘长瑜等都已到古稀之年。如何尽快将他们的精彩表演和代表剧目记录下来,数字电影无疑成了最好的手段。同时,中青年梅花奖演员正值艺术黄金期,将其风采和作品在艺术状态最理想的阶段存影也成为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所肩负的使命。

     同时,借助电影院线的优势,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还可以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观众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实现优秀的舞台艺术城乡共享。

     正如赵实在入选影片首映仪式上表示,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起到了展示名家舞台风采、保护珍贵艺术资源、留存戏曲影像资料的积极作用,有着普及戏剧戏曲文化、扩大剧种剧目影响、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上舞台不易,登银幕更难

     众所周知,将戏曲舞台作品拍成电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戏曲演员演电影时“容易入戏,但不易出戏”;舞台表演与拍摄电影有很多不同,演员如何准确拿捏和收放自如。

    今年已60多岁的龙江剧名家白淑贤坦言整个拍摄过程并不顺利,“舞台成熟的演员没有几个20多岁的,要把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老太太拍好谈何容易。我们通过化装扮成青春少女,但在高清数字技术前还要让观众看着不那么难受,难度太大了。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让我在还能登台的年龄,拍一部龙江剧电影,我心里非常感动。尽管年过花甲再来拍这部电影很吃力,可这种感动促使我不管吃多大的苦都觉得心甘情愿。”

     白淑贤的理解其实是业界对戏曲电影创作的共识。在这种再创作的过程中,最难处理的往往是戏曲的“虚”之美与电影的“实”之美彼此糅合的问题。为此,参与拍摄工作的导演们都做了大量努力。电影导演冯小宁参与了两部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和《节妇吟》的导演工作,谈及此次“跨界”经历,他称之为一次“进修”的过程。“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我们抱着向戏曲学习的心态来参加创作,但是戏曲电影毕竟不是舞台纪录片,我们不能打破戏曲的写意之美,但是要突破它的舞台化格局。戏曲电影首先要尊重所拍摄的剧种,然后再用电影技巧去讲述、呈现它。在用电影语言展示戏曲时,我们的原则是服务戏曲艺术,隐藏自我,而不是把电影凌驾于戏曲之上。现在很多剧种面临生存困境,用电影手段把艺术家的巅峰时刻留下来是很有价值的。”

     据介绍,中国戏剧家协会将在今年9月举办梅花奖30年纪念活动,邀请3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与获奖者来北京连演一个月。这7部影片陆续完成在北京及各地的首映后,将在北京新影联电影放映院线部分影院举办集中展映活动。其中《傅山进京》排在7部影片的首位,档期最终确定在9月。中国剧协将在完成好首批电影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这项工作,使更多优秀的梅花奖获奖演员的代表剧目拍摄成数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