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中国梆子”的戏曲文化坐标

2025-05-07 发表|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刘祯 焦振文
明代《西厢记》戏曲俑。刘亚 摄
万荣县庙前村后土祠戏台模型。刘亚 摄

高亢激越、热耳酸心的梆子腔是我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中流传甚广、留存剧目繁多的一个庞大家族。它发祥于晋陕豫“金三角”地带,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16个省份,涵盖秦腔、蒲州梆子、山西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豫剧、河北梆子、老调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子、章丘梆子等29个剧种。可以说梆子戏从西北一隅进入京师,便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盛行全国,甚至连被奉为官腔的昆曲亦受其挑战,遭到冲击,致使京师观众“所好唯秦声……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清张坚:《梦中缘传奇》),纵使皇家竭力挽救,昆曲终难维系其霸主之位。取代昆曲的花部梆子戏自西而东,由北向南,所过之处,吸纳当地方言与民间歌舞小调,继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梆子戏剧种,成为京剧诞生之前流布区域最广、影响最大的新声腔,形成了与昆曲分庭抗礼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戏曲格局。

梆子戏形成与流布脉络

板腔体梆子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其形成初期曾有“土戏”“乱弹”“桄桄”“梆子腔”“秦腔”等不同的称呼。梆子戏成熟之后,人们又根据地域将蒲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蒲州梆子”,同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同州梆子”(东路秦腔),而把在豫西北一带流行的梆子戏称为“河南讴”“靠山吼”“土梆戏”,也就是后来的河南梆子,今天的豫剧,也有学者将这些梆子戏统称为山陕梆子。应该说山陕梆子成为今天中国梆子戏当之无愧的鼻祖。

山陕梆子形成后,开始了北上南下,东进西溢,并且迅速与当地方言、民俗、审美等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梆子戏。蒲州梆子向北流布,在晋中、晋北一带,吸收当地方言与音乐,形成了中路梆子(晋剧)和北路梆子。蒲州梆子又和秦腔向北经张家口进入北京、直隶一带,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等相结合,同时受到北京戏曲尤其是昆曲的影响,于道光年间形成了有别于山陕梆子的新剧种——河北梆子。清同治、光绪年间,河北梆子演化为大同小异的3个艺术流派即山陕派梆子、直隶老派梆子和直隶新派梆子,时至今日,人们习惯上称流布于河北一带的为河北梆子、流布于天津一带的为卫梆子,而将流布于北京市里的则呼之为京梆子。河北梆子继而又向北流布到了东三省一带。山陕梆子继续向东,流布到山东形成了山东梆子、莱芜梆子以及章丘梆子。秦腔则在陕西发展为东、西、中、南四路:东路秦腔,也就是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称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称西安乱弹、西安梆子;南路秦腔,又称“汉调桄桄”。此外,河南梆子(豫剧)也开始了西拓与东进,首先在河南分化出平调,在豫、鲁交界处形成了怀梆,在南阳一带,与流传到当地的山陕梆子相互影响,又形成了宛梆。山陕梆子继续迅速向江南各地流布,康熙年间的湘西已有梆子戏演出的记载,“现在汉剧西皮,湘剧、祁剧、桂剧的北路,粤剧的西皮(历史上曾有北路梆子腔之称),川剧的弹腔,滇剧的丝弦腔,贵州梆子等都是早期梆子戏流传到西南后的产物”(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除去山陕梆子影响下产生的较大的梆子腔剧种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并未直接受到山陕梆子影响,而是由当地古老的民间小曲、说唱艺术孕育而成的梆子戏,主要有:流行于保定、沧州及雄安新区一带的老调梆子,发轫于河北武安一带的武安平调——上党落子——内黄落腔一脉,发轫于山西上党地区的上党梆子——西调一脉。时至今日,中国梆子家族已成枝叶扶疏之势。

梆子戏的崛起及历史沉浮

梆子戏自形成之后,其兴衰沉浮几乎与中国整个传统戏曲的发展变迁轨迹同频共振。从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花部地方戏崛起,成为戏曲发展新的有生力量,梆子腔剧种发展进入兴盛时期。乾隆朝正值中国戏曲史上的“花雅之争”。几番较量,至乾隆后期,秦腔泰斗魏长生凭借《滚楼》一戏名动京师,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已”(清吴长元《燕兰小谱》)。最终,花部梆子戏取代了雅部昆腔的霸主之位。到了清末民初,几乎所有梆子戏剧种均已成熟,像秦腔、晋剧、河北梆子等大的梆子剧种业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清乾嘉时期,秦腔在西安和北京形成了两大演出中心,以致出现了“今则乱弹盛行……半夜空堡而出,举国若狂”的盛况。(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清咸丰、同治时期,由山陕梆子流布到今天京津冀一带的河北梆子也已呈现出繁盛景象。1870年代至1920年代左右河北梆子达到鼎盛时期,其锋芒锐气堪与京剧争胜。此时,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丰富,流播广远。旦角名伶田际云(艺名“响九霄”)创立玉成班,首开京剧、河北梆子同科学艺、同台演出之先河,戏曲界将京剧与河北梆子两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形式称之为“京、梆两下锅”,不仅如此,田际云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首次招收女弟子,坤伶的出现不仅极大拓展了梆子戏的题材表现范围,促进了旦行艺术的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受众群体。

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连年战乱致使梆子戏连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遭受到致命打击,就连影响较大的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大剧种都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梆子戏命运的转变是从解放区开始的,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梆子戏才真正得以枯木逢春,迎来了第二次辉煌。20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确定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195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启的以“改人、改戏、改制”为核心的戏曲改革,使得梆子戏得到了新的发展,并且较之以前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如《秦香莲》《春秋配》《蝴蝶杯》《宝莲灯》《打金枝》《下河东》《三滴血》《朝阳沟》《龙江颂》等各个梆子戏里的经典剧目几乎都经过“戏改”阶段的打磨,昔日为人轻贱的“戏子”翻身成为人民艺术家。

1980年代初期,梆子戏连同中国传统戏曲一道迎来了第三次高潮。老调梆子艺术家白玉昌激动地说:“1981年后,老调团在农村演出,那时传统戏下乡也很受欢迎。尤其是在农村的庙会,几乎全年满台口,几个村抢着定戏,甚至还出现过为抢夺戏班子而发生争执的事件……在城市也同样如此,《潘杨讼》恢复上演,人们都连夜排队买票,还有托关系买票的……”。

20世纪80年代末乃至21世纪之初,包括梆子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日趋衰落。

梆子戏的再度好转,始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动。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学者、职能部门乃至大众逐渐对传统戏曲、对梆子艺术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认知不断深入,各地的保护力度愈益加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包括戏曲在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空前程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批利好政策,加大了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扶植力度。当下,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名家传戏、戏曲名家工作室、戏曲展演、戏迷票友大赛等高密度出现,这些对于梆子戏的发展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