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戏剧在传承创新中焕发蓬勃生命力
2025-05-06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任书华传统戏剧是凝结着中华文明千年美学密码的艺术瑰宝,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艺术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守住根脉,又要在创新中寻找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许多现象级的文艺佳作均与传统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文艺工作者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入学习借鉴当代戏剧艺术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在表现形式上做到与现代性表达经验相兼容,在表现内容上有效转译升华当代社会文化,使得传统戏剧焕发出蓬勃生命力。山西是全国传统戏剧大省、民间艺术大省,应通过精准把握新时代文化审美需求,努力抢滩文化高地、提升领跑能力。
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强化戏剧的艺术承载力。好的戏剧必须首先是个好故事。山西远古神话传说、历代英雄事迹丰富,体现爱国主义、侠义精神、家园意识、抗争精神等优秀价值观的素材极为丰富,其间蕴含有大量的好故事。这些故事以民间文学的形式代代传颂,精彩生动。故事中不仅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和哲学意义,戏剧感很足,感召力很强。我们要理解、挖掘、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在保留传统文化独特人物符号与叙事脉络的基础上,通过解构重构、修旧如旧、新旧结合、嫁接提升,跨越古今鸿沟,以当代戏剧形式立体化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协调主次关系,补齐传统戏剧中属于小人物的小故事,做到层层有机嵌套,有效放大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
服务大众讴歌人民,用小切口讲好平凡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用饱满的笔墨讴歌人民,用多彩的作品反映时代。文艺创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度接触人民及其生产生活实践。坚持面向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导向,聚焦老百姓关注的身边事,写群众欢迎的事,说群众想说的话,让老百姓主动听、愿意看、有所思、有所悟。
拓展延伸时间空间维度,重塑表现结构。大胆改进传统线性叙事方法,更多运用在同一时间维度下的空间转换,增加人物与情节的交错感、起伏感、冲突感,营造紧张而宏阔的艺术张力。在关键节点植入过去或未来视角,并与当下联结呼应,创造出丰富的时间空间交汇点,使传统戏剧不仅有瞬时性的参与感、体验感,更有夹杂时间回看、展望产生的回视、俯视和预知视角,丰富对矛盾冲突、文化价值、哲学启示的比较叙述层次。在表现结构上的拓展延伸会使得传统戏剧超越个体感受,给观者以抚慰、鼓舞、启示。戏剧独有的感受、治愈、教化功能更加深刻而充分。

转换叙事视角,突出观众感受。当代戏剧经常采用以“我”为叙事主人公的个体叙事,这个第一人称视角不同于古典戏剧的全知视角或近代戏剧的限知视角,它是主观而自由的,不仅可以产生切肤般的现实感受,而且会以个人经验折射出普遍性的生命体验。当代戏剧中的“我”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就具有了一个真实的听众。比如,由不同版本的传统戏曲《白蛇传》汇集改编而来的2025年央视春晚小品《借伞》演绎使用了这个方法。小品中设置了个具象的“我”,介乎戏曲内外之间,客串多个角色,可随意穿梭于每个人物的外部和内心,来去自由,转换自如,拉近了观众与传统戏曲的距离,从实际效果看大大激发了观众的共鸣。
改变观演关系提升观众的参与性,提升戏剧表现力。以文本为中心是传统戏剧的重要法则,当代戏剧则出现了文本与演员身体关系的调整变化,从“文本中心化”转向“身体中心化”。一直被视为中心的文本作用降低,而身体成为表演的核心,演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传统戏剧的产生在特定时代,往往形成带有特有时代感的戏剧语言,通常做不到明白易懂,生动活泼。另一方面,很多程式化表演又使得当代观众融入感、代入感不强。“身体中心化”则提倡演员加强身体语言的开发运用,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可集中传递给观众。这就改变了剧作家、文本、观众的理性单向传导模式,改为演员、身体、观众的情感反应传导模式。同时对传统演出空间进行改造,通过改变观演关系提升观众的参与性。很多高水平的创作者,通过扬弃传统文本,结合特定场景及演员动作,传递给观众真实深刻的新感受。
推动传统戏剧与当代科技深度融合,更新美感体验。从哪吒系列动画电影取得商业成功的经验看,传统戏剧传承创新必须要踩上科技“风火轮”。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产生很多新的布景、美工和镜头,创造视觉奇观,最大程度向世界展现东方艺术流韵,并有效服务故事情节的展开和情感诉求的抵达,最终让观众和主人公的命运产生相互联结的化学反应。提升传统戏剧影响力,应在戏剧与科技融合上对标补课。面对新一代观众全新的审美意趣,要认真判别先进技术运用的可行性,有敢于领先、敢于超越的勇气,要有追求极致的劲头。通过“文化+科技+创意”,为传统戏剧注入具有变革性的美感体验。
传统戏剧的传承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文艺工作者应担起使命,精准发力,协同攻关,既要传承其传统精髓,也要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新方法,闯出新路径。只有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基础上,传统戏剧才能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史论班)